“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建新:争取实现中亚五国考古全覆盖

2023-06-10 10:05:46 来源:三秦都市报

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共同发布丝路考古研究进展

我们正在做着200%的努力,争取实现中亚五国考古全覆盖。”4月25日,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在西安召开,以西北大学为实施单位的“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在大会上正式揭牌。在中心揭牌的重要时刻,远离西安4000多公里外的土库曼斯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王建新和团队正开展着首次进入该国的考古调查工作。


【资料图】

探秘中亚考古 发出“中国好声音”

在3月下旬,王建新还受乌兹别克斯坦文化遗产署的邀请,在乌开展了中乌合作大遗址保护工作的遗址选点前期调研,与乌方分享我国本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和大遗址考古的理念,受到了乌方的高度赞扬。

今年春季,由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建的专家团队兵分五路,与多个国家的考古学家合作,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着一系列工作。而作为第一个走进中亚国家开展考古研究的中国学者,王建新已在这里深耕了14个年头。

1999年,一支由西大考古专业专家教授和学生组成的考古队,走进了2000多年前的历史风烟里。10年间,他们数百次往返于陕西、甘肃、新疆。王建新等人在实践中提出了“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的理论,打破了学术界长久以来“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论断。2007年,团队在东天山地区发现了疑似是月氏王庭遗址的“石人子沟(东黑沟)遗址群”,该成果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经过10余年的工作,初步确认公元前5世纪至前2世纪期间分布于东天山地区的游牧文化应为月氏遗存。

在1999年的中国考古学会年会上,王建新就坚定有力地提出:“中国考古一定要走出去,只有把中国放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下来看待,才能更清晰地认知中华文明的特质和优势。”“开展境外考古,掌握世界文明的一手资料,不再吃‘学术剩饭’,才能发出‘中国好声音’!”

从西安出发 探寻张骞走过的历史印迹

2009年,王建新成为首个进入中亚开展考古研究的中国学者。从东天山出发,追踪月氏西迁路线,到达了乌兹别克斯坦。在20多年的丝绸之路考古工作中,他逐步探索出了“大范围系统区域调查与小规模科学精准发掘相结合”的考古工作方式。

2013年12月,在陕西省政府的支持下,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组成中乌联合考古队。2015至2016 年,联合考古队先在撒马尔罕西南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带发掘了属于康居的文化遗存的撒扎干遗址,这个发现令人振奋不已,因为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当年正是经康居抵达月氏的。

2016年,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小城拜松发现了拉巴特墓地,并于2017至2018年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经过对时空范围、文化特征等方面的系统比较研究可以确认,拉巴特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寻找已久的西迁中亚的大月氏的遗存。

2019年,“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月氏与康居的考古发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引起当地公众、国际学术界以及全球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2020年12月,由西北大学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的“绝域苍茫万里行——丝绸之路(乌兹别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在故宫博物院举办。

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亚考古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

关键词:

相关新闻